logo
400-885-0909

创新

聚焦 | 创新驱动新时代国有企业基业长青

更新时间:2025-08-19

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实施“创造性破坏”,建立“前所未有的新组合”,其本质是打破静态经济均衡、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与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很大区别,科技发明是技术新突破和重大新发现,创新则是将科技发明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强调科技发明的产品转化、规模应用、产业化发展。当然,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发明对创新至关重要,是众多创新的源头活水和重要驱动力。


熊彼特进一步提出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产品创新,即引入全新产品或显著改进现有产品,如苹果手机颠覆传统功能手机;工艺创新,即采用全新生产方式或技术,如3D打印重构制造流程,智能“黑灯工厂”改变生产模式;市场创新,即开拓未进入的新市场,如新能源产品、电动汽车的全球普及;资源创新,即获取新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如石墨烯在半导体中的应用,稀土材料、太阳能的广泛应用;组织创新,即创建新型商业模式或管理体系,如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新的企业组织架构和激励模式等。创新往往是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组合,并给相关企业带来质的改变和突破性发展,最终表现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生产力的重大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是对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融合跃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从概念内涵和外延特征上来看,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动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有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重要战略使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加强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组织等各领域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国有企业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功能,承担起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


创新是传统产业国企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由于历史、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国有企业在能源资源、石油石化、原材料、重型装备、军工等传统产业、成熟行业布局比例较高,此次重点调研的陕汽控股集团和陕西法士特集团的前身都是“三线建设”时期成立、制造重型商用车及配套零部件的老国企。正是应了业界的一句老话,“只有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没有落后的行业”。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创业,“三线”老国企、成熟老行业同样也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基业长青。


陕汽集团前身是始建于1968年的陕西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大型武器装备的牵引车,属于军工企业,如今身处高度市场化的商用车行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各类企业的竞争,甚至是巨大的生存压力。陕汽集团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围绕商用车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如今形成了整车、专用车、零部件、后市场四大板块发展格局,100余家子公司,资产总额731亿元,员工约2.8万人,成为国内商用车领域的有力竞争者。此次调研的陕西法士特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的前身都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企业,如今都处于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的老行业,都已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陕西这些成熟行业老国企的成功案例,与一些老国企经营不善、停滞不前、破产重整、退出市场的教训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功的核心秘诀就在于勇敢坚决地深化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专注于优势产业领域,长期聚焦于商用重卡、齿轮传动等主业,持续深耕细作、不断推陈出新,在新时代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谱写了传统行业老国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基业长青的时代新篇章。


创新是国企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既给国有企业带来难得的创新发展机遇,同时国企也面临全球各类创新主体竞相迸发的严峻挑战。新时代国有企业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大力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全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努力创造新业务和新的增长点,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才能在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建立新基业。


陕汽集团持续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全面布局氢燃料重卡、自主L2+智能驾驶、新能源商用车平台,不仅是产品制造者,更成为绿色能源、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彰显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迁轨迹。法士特集团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和用户导向,持续加快关键产品升级迭代步伐和新品研发推广,不断完善产品功能、丰富产品型谱,从全球重卡变速器单项冠军,到构建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线控底盘、数字孪生制造全链条能力,以及“高智新”智慧工厂实现了六小时“黑灯运行”,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机、商用车电控等新兴业务正在实现新突破。


创新作为国企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已在政策实践与企业转型中得到充分印证。产品和技术创新引领国企产品升级和效率提升,拓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组织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国企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陕西老国企发展新兴产业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表明创新是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难而正确的事”,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尤其是竞争性新兴行业领域国有企业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实现华丽转身和基业长青的最大秘诀。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创新保障机制


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更要有一流的人才作为支撑,归根结底需要一流的体制机制和干事创业的平台来吸引、留住和用好全球一流的人才。陕汽集团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为契机,优化核心人才定薪调薪机制,为高端人才匹配富有竞争力的面议工资,激励政策向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智能网联、新能源等高精尖技术人才倾斜。集团层面设计了中长期激励机制的顶层框架,灵活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箱”,“多点突破”精准实施中长期激励,下属子企业成功实施创新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活科研人才创新动能。


面向未来,新时代新阶段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科技体制和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破除束缚国有企业持续创新的体制制约,逐步建成以推进原始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目标的国资国企监管制度,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内生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大幅提高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夯实国有企业持续创新、基业长青的牢固制度根基。


一是健全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多元化研发资金投入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府对国企原始创新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科技信贷、知识产权抵押等金融市场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企创新和科技研发项目。加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制定区别于一般国有资本运营的“国有创业投资资本管理制度”,推行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尽职免责制度,引导提升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比例。完善创新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等多种政策工具,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治理现代化,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


二是健全支持国企创新的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出资人监督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为国企推进原始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坚持“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的原则,以鼓励创新创造为导向,灵活开展股票期权、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进一步完善合规免责机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免责协同机制,将宽容创新失败理念融入国企监管制度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试错。


三是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制度体系。坚持党对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领导,统筹协调创新人才培育、选拔与管理工作,制定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专项政策,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健全多样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完善薪资等级制度和业绩考核指标,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股权与岗位分红激励等奖励政策。加快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团队,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高地。


上一篇文章: 如何构建现代企业创新体系?——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之一
下一篇文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