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0-885-0909

微信文章

成大事者,先对自己“下狠手”

更新时间:2025-09-29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似乎都绕不开一个特质——对自己“”。这里的“”,从不是对外界的苛责、对他人的算计,而是对自身惰性的对抗、对舒适区的突破,是在欲望与安逸面前,能攥紧缰绳、倒逼自己向上的定力。曾国藩的人生,便是对这种“”最生动的注解。


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甚至有人说他“笨拙”。少年时背书,一篇文章反复诵读数十遍仍记不住,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听得不耐烦,跳下来流利背出后扬长而去。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聪明”的人,却凭一己之力在晚清的波诡云谲中成为“中兴第一名臣”,靠的正是对自己近乎严苛的“狠”。

他的“”,狠在与自身的惰性死磕。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曾是个爱睡懒觉、贪图安逸的普通人。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在日记中立下规矩:“每日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哪怕天寒地冻、身体不适,也硬逼着自己准时起身读书、治学。他深知“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若纵容自己沉溺于温暖的被窝,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掉志向。于是,他用“日课十二条”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自律铁律”:每日读书、写日记、静坐、谨言、保身,桩桩件件都要严格执行,哪怕公务再忙、应酬再累,也绝不敷衍。这种对惰性的“”,让他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始终保持着精进的姿态,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逐渐成长为兼具学识与谋略的治世能臣。


他的“”,更狠在对自身缺点的“刮骨疗毒”。曾国藩早年性格急躁、好与人争,常常因一言不合便与人发生争执,事后又追悔莫及。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在日记中对自己的言行反复反省,甚至用“恶言”批评自己:“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他把日记当作“自我审判”的法庭,每天复盘自己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闪而过的私心杂念,也要记录下来,痛加剖析。这种对自己缺点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他知道,成大事者需有容人之量、沉稳之性,若放任自己的脾气,终将难成气候。正是这份对自己的“狠”,让他逐渐磨平了棱角,变得沉稳大气,也为他后来凝聚人心、成就事业打下了基础。


其实,不止曾国藩,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对自己“狠”的人。王船山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隐居山间数十年,在清贫与孤寂中著书立说,哪怕饥寒交迫,也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这是对理想的“”;王阳明被贬龙场,在荒蛮之地与毒虫瘴气为伴,却仍能静心悟道,最终开创心学,这是对困境的“”。他们都明白,人的本性里藏着对安逸的渴望——想不劳而获,想坐享其成,想让好运主动找上门,但现实从不会偏爱“躺平者”。那些看似光鲜的成功背后,都是一次次对自己的“狠下心来”:狠下心拒绝诱惑,狠下心克服懒惰,狠下心直面不足。

       对自己“”,本质上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负责。它不是要苛待自己,而是要在该努力的时候不松懈,该坚持的时候不放弃。当我们能对自己“狠”一点,就能在欲望面前守住本心,在困境面前挺直腰杆,在迷茫面前找到方向。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逆着本性向上的过程;而能成大事的人,都懂得先对自己“下狠手”。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胆气破局:古今豪杰的成事密码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