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
固安肽谷,打开中美生物医药新格局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服务着千千万万的家庭和企业,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全球经济格局不可避免地迎来大调整时期,亚洲制造业更是切身感受到了“产业空洞化”之痛。当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等国转移;而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的一些领先制造业企业,则需要直面欧美“再工业化”带来的产业回流压力……以人力和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廉价生产”,决不是长久之策。中国制造该如何突破,已迫在眉睫。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这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前行的唯一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预计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将超过400亿。《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突出创新、支撑产业”,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
有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产业创新的“中国梦”将不再是空中楼阁。5月17日,在河北固安举办的“2013产业中国国际生物医药高端会议”上,120多名政府领导官员、中美两国的学术精英、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负责人及企业家共聚一堂,对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景和发展规划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政学研”三方达到共鸣。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形成区域新的增长点,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还要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大的支柱产业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第二是节能环保,接下来就应该是生物产业。当下,全球生物产业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生物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其速度远超其他医药子行业,正是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
作为生物工程开发和应用中最活跃、发展最快速的领域,由生命科学推动的新医药产业,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是我国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一个有力“抓手”。 从科技部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率有望达到15%,今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将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力量,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表示,当下四个方面的转变正在对生物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一是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转变,二是国家医疗改革带来的机会转变,三是社会发展需求转变,四是科技策略和思路转变。目前,2002年“十一五”课题已经验收结束,“十二五”期间前两批已经完成209个课题立项。这些立项牵头单位最多的是企业,经费的大头也是企业。这说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已经充分体现了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思想。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两大板块,中国该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可能最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心血管、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如何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加速转化为医疗手段,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吃上好药、最终惠及民生,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近10年间,中国不断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投资。李青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从“十一五”启动开始到“十二五”,中央财政经费规模超过140亿元,目前已经安排了60亿元左右。
由生命科学推动的新医药产业,将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涉及化学制剂药、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各个领域,以及包括基因/蛋白“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生物芯片与生物影像技术、生物过程工程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等多种核心关键生物技术。可以说,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
上一篇文章:
中药及针刺疗法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文章:
桑国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