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
国际金融市场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在全球经济弱复苏、多元化退潮和全球化退潮渐成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的超预期趋势和反常现象层出不穷。用广角镜头看当下国际金融市场,也是冲突、矛盾丛生,“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冷热分化格外醒目。
一方面,全球资本市场一片火红,截至11月中旬,美国道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较年初上涨了6.38%、12.26%和10.36%,STOXX欧洲50指数较年初上涨了2.23%,日经225指数较年初上涨了7.36%,就连蛰伏已久的中国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也都分别较年初上涨了17.15%、2.53%和10.78%,应该说,主要国家中,除了俄罗斯由于深陷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而股市大跌,大部分国家的股市都表现较为强劲。
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市场一片冰冷,截至11月中旬,金价和银价分别较年初跌了1.75%和16.06%,NYMEX原油和IPE布油价格分别较年初下跌了23.08%和28.22%,伦铜和SHFE螺纹钢价格分别较年初下跌了9.05%和29.3%,CBOT大豆、小麦和玉米价格也分别较年初下跌了20.84%、6.63%和8.37%,DCE铁矿石价格甚至较年初下跌了44.35%,可以说,强势美元覆巢之下,商品市场几无完卵。
冷热分化的背后,是全球经济复苏力不从心的窘境。分化源于区别,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前者,后者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直接、更加现实。比如说,就市场最关心的低油价而言,成因很多,供给、需求和标价三个维度都能找到解释,然而,相对于美元升值和美国能源创新,全球经济萎靡导致的需求不足才是决定性的。再看股市,过往经验和行为金融表明,股市从来都不是经济的直接晴雨表,政策变化对股市涨跌的短期影响相对更大,而相机抉择的政策又和经济预期相关,这才在经济和股市之间架设了一条脆弱且不稳定的间接桥梁。
简单地说,商品市场的“冰冷”直接反映了全球范围内总需求不足的事实,总需求不足带来了政策趋松的潜在激励,而商品价格走低同时从成本途径降低了通胀风险甚至带来了通缩压力,又进一步削弱了政策趋松的后顾之忧,并在一些低通胀国家直接带来了货币宽松的紧迫需要。再进一步,对政策趋松的预期,则让资本市场更加倾向于无视增长风险,更敢于金融冒险,这从国际金融市场另一个关键特征—低波动率中可见一斑,2014年以来,表征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下跌2.99%,市场的有恃无恐昭然若揭。
如果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冷热不均就是夹杂着政策高音的复苏哀歌,那么,当下资本市场的繁荣,就很像是最后的狂欢。在多元化退潮和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国际资本却还在争抢金融与经济骨肉分离过程中的带血收益。
这场盛宴,再怎么丰盛,也藏着一股腐气。就全球经济复苏而言,这股腐气既包含着复苏力度弱于预期、弱于趋势水平的衰败之气,也包含着结构性改革再度让位于宽松政策刺激的腐朽之气。这股腐气,势必将给全球经济本就羸弱的躯体带来长久伤害。
上一篇文章: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知要求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
下一篇文章:
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